第一十六章(1 / 1)

爱情不在服务区 林夕 3621 字 3个月前

“什么?”

“是他家自制的土暖气!”

“你别夸张,有那么大声响?”

“真的,一点都没夸张,震得我一宿根本没怎么睡,第二天就跑回来了。同事说我娇情,我倒不是想娇情,可是在那种环境下,真的睡不着。”卓尔摇摇头,不好意思地笑了。

苏醒看看卓尔,忽然想起前几天方晓给他讲的卓尔的初恋情人-那个穷诗人,不吱声了。

“想什么呢?怎么不说话?”见苏醒沉默不语,卓尔问道。

“唔,没什么。你们做记者、作家的,是不是都喜欢提问?请问:你现在在想什么?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苏醒把手握成拳放在胸前,模仿电视记者手拿麦克风采访的样子,以掩饰自己刚才的精神出轨。

卓尔被他的样子逗笑了。“别说,你学得还挺象,以后也改行做记者吧。”

“那我们不成对手,和你抢饭碗了。”

“没关系,多几个对手,进步更快。不过,我现在已经辞职,无缘和你做对手了。要不你也写作吧,我们可以比试比试。”

也许是心情好的缘故,卓尔和苏醒开起了玩笑。

“那我肯定比不上你。写作是一种天赋,几万个人里也出不了一个。”

“我倒没觉得,我觉得和阅历有关。”

“唔?”苏醒转过头来,看看卓尔,脸上掠过一丝不易觉察的复杂表情。

卓尔觉察到了,“其实,我的经历很简单,没经历什么苦难。我能写点东西,要感谢这几年做记者的经历,有机会接触许多人,和他们交流沟通,多了许多人生体验。”

苏醒的脸又变得明朗起来。“是呀,有不少作家都做过记者。象海明威,做过战地记者,这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写作,他写的大都是战争题材。”

“做战地记者是很危险的,据说海明威身上有一百多个弹片,他真是一位硬汉。”

“不过,现在不同了,和平年代,记者是无冕之王。受人尊敬,收入也不错。”

“其实和平年代记者也是有风险的,据说记者是非正常死亡人数最多的职业。不过那是在国外,中国的记者就象你说的,特别是做经济记者,出去采访都是车接车送,请吃请喝,发稿还拿红包。”卓尔嘴角露出一丝讥讽的笑。

“哦,那你为什么要辞职?”

“主要想静下心来,好好写点东西。”

“就为这个?”

“嗯。这一行我已经做了5年,越来越感觉和自己的性情不和。我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可是做记者要求你冷漠、理性,遇到感动的事不感动,愤慨的事不愤慨,只把它当成工作。我怕再做下去,自己对文字的感觉都没了,写不出东西来了。”

“那以后呢?工作是一种资源,你这样会不会把资源用尽,写枯了?”

“我不会一直呆在家里。如果有机会,我想出去看看,读读书。丰富一下阅历。”

苏醒若有所思,沉吟道:“我也有这个想法,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实现。”

“这有什么难的。你现在是自由人,想什么时候走就可以什么时候走。”

“理论上是这样,可要真走-”苏醒叹了口气,还想说什么,忽的想起吃饭的事,急忙看看表。

“坏了,都5点半了,他们肯定到了,我们赶紧走吧。”

两个人掉头往回返。刚才一边说一边走,不知不觉已经到校门口了。苏醒走了几步想起什么,对卓尔道:“你在这儿等我,我去把车开来。”

卓尔立在那,望着苏醒远去的背影,想起那天卓群说的话,心中涌起一种异样的感觉。

卓尔认识的男性朋友并不少,但能真正走近的却不多。有的有钱但没情趣,卓尔不愿意和他们交往。有的有情趣但没钱,卓尔没机会和他们交往。人与人交往,也是需要货币支持的。象吃饭、喝茶,对工薪层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时间长了慢慢就不再交往,倒是经常打电话。成了电话朋友。但是电话与见面不同,电话是纯语言交流,谈的内容可以很深刻,但却少了些交往的乐趣。象今天这样和苏醒在校园漫步长谈,已经很久未体验过了。

卓尔正低头沉思,苏醒开着那辆绿色佳美车驶过来,在她身边停下。

卓尔迟缓了一下,拿不准是坐在前面还是后面。苏醒弯着身子从里面为她打开后车门。

卓尔一个人坐在宽大的后座上,眼前浮现出刚才苏醒为她开门的那个动作,很绅士。可就是这个很绅士的动作,把他们刚刚在校园里走近的距离,又拉了回去。

方晓和卓群早已来到好望角。

卓群先到,刚坐下,方晓就推门进来。看见卓群,自嘲地一笑。

“得,主角没来,我们两个配角先到了。”

方晓拉过一把椅子坐下,跷起二郎腿,掏出烟,冲卓群一晃。

卓群摆摆手:“不要。”

“怎么,已经忘情了!”方晓戏谑道。

“嗯哼。”卓群点一下头,“对了,今天还得请你帮个忙!”

方晓点着烟,吸了一口,吐出一圈圈烟雾。

“说吧,这回又驱逐哪个旧情人?”

“去你的!”卓群瞪了他一眼。“跟你说正事儿。电台工作定了,给了我个栏目,元旦试播。”

“什么栏目?”

“拯救爱情。”

方晓撇了撇嘴,道:“就你,拯救爱情?”

“怎么?瞧不起人?”卓群一呶嘴,显出不高兴的样子。

“不是瞧不起你。这爱情能拯救吗?别说你,克林顿都没救了,你能救?”

“为什么不能?”卓群抬起下巴,不服气地说:“克林顿那不是爱情,是利益。”

方晓冷笑了一声:“爱情就是利益。不是物质利益,就是精神利益,利益没了,也就结束了。所以从理论上讲,爱情是无法拯救的,就象人一样,走到头了,吃什么药也没用。”

“照你这么说,我的节目没法做了?”卓群咬着嘴唇,脸上挂满了失望。

“节目嘛,当然可以做。我们不信,但可以让别人信。”

卓群不相信地问:“自己不信,怎么能让别人信?”

“正因为自己不信,知道问题根源在哪儿,找出解决办法,让别人去信呗。”

“可问题是我不知道问题。这是直播,听众现场打电话,我怎么知道他们问什么?”

方晓往前倾了倾身子,往烟灰缸弹了一下烟灰。

“这还不简单,我让你知道不就得了。”

“你又不是听众,怎么让我知道?”

“我可以扮演听众。”

卓群瞪大眼睛:“这怎么行?这不等于做弊吗?”

方晓用一种有力但是温和的尖锐声音反问道:“怎么不行?做节目就是为了让人听,听了有收益。如果这种方式能满足他们,有什么不可以?”

方晓把烟掐灭。卓群看着他,心中一动。他那个掐灭烟蒂的动作很好看,有一种果敢之美。

“现在,我们来准备。”方晓又继续说,“第一,先设定问题,第二,解答问题。节目开播前头几天,我找人打电话,就提这些问题。凭你这聪明劲,用不了几天,就能应付了。”

“这样做好吗?”卓群看着方晓,有些不安地问。

方晓并不回答,而是反问道:“你知道决定一件事成败的关键是什么?”

“什么?”

“准备。这和打仗一样,胜负实际上在交战前就已经定了。谁准备充分,谋略在先,运用得当,谁就是最后的决胜者。千万不要相信什么灵感。灵感这东西有是有,但是靠不住。”

方晓又掏出烟来,卓群用火机帮他点着。

“说呀,接着往下说!”卓群摧促道。

方晓吐了一圈烟雾,“不说了。你又不付费?”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付。你说,多少钱?”

方晓靠在椅背上,脸望着天花板,“让我想想,100万吧。”

卓群随手拿起桌上的餐巾纸,写上100万,递给方晓,“好好保存,这可是美元。”

方晓接过来扫了一眼,一缩嘴唇,做出嘲弄的表情:“什么时候兑现,卓总!”

“100年以后。”

“远期支票。得,留给我孙子花吧。”

卓群一呶嘴:“哼,老婆还不知道在哪儿,就想孙子了?”

方晓把二郎腿掉了个过,摇晃着:“我可以克隆啊!现在科学发展了,不用老婆也能有孩子。”

“你有没有搞错,克隆人是违法的。”

“法律还不是人制定的。我敢打赌,现在肯定有人在做克隆人的试验,你信不信?说不定什么时候,克隆人又变成合法的了。法律也随着时代在变。”

卓群看着方晓,脸上掠过一丝不快,一伸手:“给我烟!”

方晓把烟盒扔给卓群:“怎么,又忘情了!”

“我,无情可忘。”

卓群抽出支烟夹在手上,催促方晓道:“快,说正经的,提什么问题?”

“我想想。哎,这得问你呀,你不刚恋完爱吗!应该比我有经验。”方晓故意拉长音说。

卓群瞪了他一眼,道:“说正经的。”

“好,说正经的。要我说,100个人的爱情,至少有500个问题。但归纳起来,也就四种。第一,你爱的人不爱你。第二,爱你的人你不爱。第三,相爱,但时机不对。一方已有婚约。最后一个,也是相对比较幸运的一个,相爱,且没有外界障碍,但爱的程度和方式不一样。比如,他给你30%的爱,而你却想要60%,由此产生矛盾冲突。”

卓群不由得佩服地点点头。“你说的还真有道理。你快说怎么治?”

“怎么治?对症下药呗。对付第一种,用成功疗法。他不是不爱你吗,你千万别哭哭涕涕去求他,那样只能让他更烦。也不用费尽心机想怎么报复。你不理他,化悲伤为力量,一鼓作气拼出个样。这是惟一的、正确的、最有效的办法。等你成功了,他就后悔了,悔不当初那样待你,说不定屁甸屁甸跑来找你。就是不来也没关系,说不定那时候你还看不上他了呢。成功是硬通货,比美元还坚挺。到时候你身边肯定美女俊男如云,随便挑一个也比他强。还想他干嘛?”

“嗯。有道理。”卓群出神地听着,不时点点头。

“这是理论,你明白就行了。做节目时要少讲理论,多举例子。到网上多找点成功者的故事,特别是女成功者。象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莱特,60岁还有人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全本小说网novel九一。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