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武帝的悲哀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率兵南下骚扰京城,崇祯皇帝令京城戒严。这时,一位亲郡王招了一批兵挥师北上,号称勤王。走到半路时,他接到了崇祯皇帝的圣旨,圣旨都带着火药味,让他立即回到封地,废为庶人,又把他囚禁起来。
这位对大明帝国忠心耿耿的亲郡王就是唐王朱聿键,他甘愿冒着“亲郡王不得擅离封地”的禁令去挽救大明帝国,却被多疑的崇祯皇帝疑为要造反。在被崇祯囚禁七年后,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皇帝上吊,南明第一个皇帝朱由崧在南京开始玩乐。为了招揽人心,朱由崧大赦天下,朱聿键才从囚禁之地走了出来。他徙居广西,在**的爱国热情下,准备去南京找弘光帝。(南)明弘光二年(1645年)五月,在多铎清军血洗扬州、渡江进入南京后,第一个建立起的南明小政权——弘光政权如愿以偿地灭亡。
这时,朱聿键刚到杭州,潞王朱常淓监国,但在监国的第二天,他就派出人去找清军,准备和谈。该年六月,朱聿键骂着娘离开了杭州,在与清军交战中败下来的镇江总兵郑鸿逵的支持下前往福建筹办监国。
他们坐船西行,明朝遗臣听说了他的到来,就跑到船上去跟他交流意见。朱聿键遂跟每个大臣交拜,希望他们能为国出力。大臣们感激涕零,真想把性命立即就交给国家。
1645年闰六月二十七日,朱聿键在郑芝龙的辅佐下于福州登帝位,建元隆武。一时间旧官僚遗臣相继入福建效力,福建在短时间内成为抗清复明的中心。
朱聿键的头脑是清醒的,在他看来,前明与弘光朝廷的失败,虽然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清军的攻击,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两个朝廷与农民武装不能相容。所以,当他在福建福州站稳脚跟后,就将历来的“平寇”改为“御虏”。其次,他极力摒除万历以来流毒甚深的党争和门户之见,全力团结招纳人才,用人唯贤。
隆武帝整顿吏治,严惩贪污,规定“小贪必仗,大贪必杀”。在私人品德上,隆武帝生活简朴,称帝后只穿土布黄袍,宫里一切置备皆以寻常用品为主。唯独有一点,他很奢侈,那就是图书。隆武帝除了爱读书之外也没有其他嗜好,但他的书的确很多,大概有五车。他也正是因为这五车书,才有了日后的悲惨下场。
朱聿键登基后,面临着一个很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各地发动抗清起义的人们。这些人之所以生龙活虎地发动抗清起义,就是因为他们又有了皇帝。他们都迫切希望隆武帝能早日发兵拯救江南民众。
隆武帝也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他一心想要出福建,收南京,然后再收北京,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但是,理想和现实总归是有距离的。隆武帝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始终把握不好尺度,他决定亲自统兵出福建的大门仙霞关入江西,要和清军来个当面锣对面鼓。
他提出了一个大战略,这个战略很实用——如果有足够的军队的话,战略核心是自己御驾亲征,进入明清双方激烈争夺的江西地区,西连湖南何腾蛟,东控福建郑芝龙,背靠广东,控制全局。如在江西得手,则利用浙东鲁王兵力牵制清军后方,以何腾蛟部出湖北,东下长江,席卷江南。
该年七月六日,他宣称,将在八月十八日午时,亲自统军御驾亲征。
七月十二日,他起行,但到了芋江驿,却遇到了麻烦。因为郑芝龙鼓动福建百姓不让他走,大概他受到的爱戴太深了,福建百姓舍不得他走。一向以爱民为己任的隆武帝只好留下。可看到大明江山的残破,他不可能只待在那里,什么都不做。几天后,他决定发兵五路,收复南京。
五路大军分为两路陆路、两路水路,另一路由他亲自率领。但这一计划马上就泡汤了。因为他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兵,他所掌握的部队主要有各地归顺而来的前明军和郑芝龙的水军,另外就是他亲戚鲁王手下方国安的军队。而想要把这一战略落到实处,必须要有这些人的支持。因为他们就是隆武帝战略最关键的一部分。可是,郑芝龙在睡觉,他觉得隆武帝在扯淡,各地归顺的明军虽然口口声声为大明效力,但他们害怕清军。方国安的部队虽然号称十万,但真正能打仗的没有多少。
对上面几点,朱聿键看得很清楚,所以他把希望寄托在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湖广总督何腾蛟身上,指望他能发兵赣南接应自己。但何腾蛟也不容易,表面看来,他接受了大顺军遗部,兵力号称有十多万。但真正归他指挥得却只有自己从前的部队,大顺军遗部如果不是被清人追得叫天叫地都不应,也不可能投降于他。
隆武帝并不知道何腾蛟的难处,他以为何腾蛟在玩把戏,隆武二年(1646年)正月,他派出使者去湖南找何腾蛟。使者回到福建后告诉他,何腾蛟打了几个胜仗,隆武帝十分兴奋,但使者又告诉他,因为打了胜仗,他手下的那些武将正在争功,乱糟糟的。
隆武帝长叹不已,他接连两个计划的失败让他开始丧失了信心。在他面前晃来晃去的郑芝龙更让他咬牙切齿,他不甘心就这样,他已经当了一年多的皇帝,却什么事都没有做,只是给主张出关的首席大学士黄道周几两银子,让他去招兵买马。可这个黄道周写文章有余,打仗明显不足。隆武二年三月,清军击败了这位大学士,趁势攻克吉安,一路势如破竹,包围赣州,经过数月激战,十月初清军破城。守城明军全部战死,江西失守,隆武朝廷与湖南的交通为之断绝。
他曾经一心想要控制的江西从此再也没有回到他手里,随着西线交通的断绝,东线局势也传来了不好的消息。早在隆武二年二月十九日,清军就由多罗贝勒博洛率同另一位大将固山额真图赖领兵南下,进攻浙江、福建。
隆武帝害怕浙江丢失,立即弄了一大笔银子给在浙江监国的鲁王送去,可鲁王手下的方国安将军是个饭桶,居然以为其中有诈,把送银子的使者给杀掉了。隆武帝却并没有过问此事,但当清军逼近浙江防线时,鲁王害怕隆武帝报复,居然把本该在长江抵御清军的部队调到西线来防备隆武帝。这个倒霉的鲁王为此而付出了丢失浙江的代价。浙江一失,清军便乘胜准备入福建。
福建的大门仙霞关正在郑芝龙的手上,这位海盗出身的人一见清军太猛,连忙去同清军谈判,最后达成协议:他投降,清军入仙霞关。几天后,清军兵不血刃地从此**。郑芝龙又谎报海盗进犯其家乡安平,上疏道:“军队的所用银子多是我发的,我的银子是从海上得来的,如今家乡安平有难,我若不回,以后就无家可回了。我必须要回去救家。”
整个福建,也只有郑芝龙有一点点军队可以用,而现在他又要走,隆武帝几乎要哭了,他跟郑芝龙说,你们家乡一定很不错吧,带我一起去吧。
郑芝龙没有理他,而是径自带领军队返回安平。各地守将纷纷投降清军,朝中大臣们也开始准备为自己留后路。他们开始给清军写迎降表。就在这些人派人送迎降表出关的时候,却被隆武帝截下来了。
七月二十五日上朝这天,他让人拿出了那些迎降表,对着满朝文武说:“诸位以为我是什么人呢?是个一心想享受皇帝乐趣的人?可我哪里有乐趣,我不分昼夜地批阅公文,我为了什么?还不是希望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百姓!你们当初拥戴我时可是誓言满天飞啊,结果呢,看看这些东西,无耻!不过我不想知道这些都是谁写的,我现在就把它销毁。你们若还对大明有点良心的话就赶紧改过,若没有良心就出关去吧。”
他的话说得很有感情,但是,那些臣子们面对清军的到来,依旧谋划着自己的未来的事情。在这个时候,烧与不烧那些迎降表已经不重要了。可以肯定的是,满朝文武有一大部分是那些迎降表的作者。
对于无耻之徒,隆武帝以满口的仁义对待之,不但行不通,还会引来不测之祸。在当时,他可能认为这样会收揽人心,可这个时候的人心已经散了,他的队伍根本就不好带了。
该年八月二十一日,隆武帝准备离开福州到江西赣州去,当时的赣州虽然还在明军手里,但境况也很艰难,其守将正在清军的攻击下直冒汗呢。
事实上,如果他专心逃跑的话,肯定是能逃掉的。但是,这位可爱的皇帝在逃跑前的所有计划中还有一项计划就是,把他那五车书一起带走。他舍不得扔掉任何一本。就这样,他在路上慢慢吞吞地走,像是在欣赏风景。不久,他就得到了清军尾随而来的消息,这才有点害怕了,急忙命令士兵加速前进。在清军恋恋不舍的追击下,他赶到了福建与江西边境的汀州,但他并没有马上进入安全地带,而是命令士兵把箱子打开,晾他的那些书和龙袍。
这都什么时候了,他居然还有心晾这些东西?八月二十八日,他被清军轻骑追上,与随行妃嫔皆被俘于赵家塘。不久,就被清军在汀州就地处斩。
一年零三个月的隆武朝廷到此结束。
隆武帝朱聿键走了,从他以后,再也没有一位南明皇帝如他那样有理想有抱负。但他的抱负却在实际斗争中处处碰壁,作为明皇室中血缘疏远的宗支,又是曾经的高墙戴罪之身,无法得到死守正统观念的南明诸臣广泛的支持,也缺乏自己的班底。他所笼络的臣子没有一位可担大任,只有一个黄道周,可惜还死掉了。
隆武一朝是没有党争的,这主要归功于隆武帝王的英明。但是他为什么会失败,在大江南北都有抗清理念的状态下,一个抱成团的朝廷为什么还会失败呢?如果把目光集中到隆武帝那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上,我们就会发现,他当初入福建就是一个错误,因为他一入福建就陷入了郑芝龙的摆布之下。但是,他当初不入福建又能入哪里?历史赋予了他挑重担的义务,却又给了他必须要入郑芝龙掌心的命运。
当初,黄道周建议他不要入福建,因为各地都有人民的反清力量,但他的想法却是,依靠一个武装首领,能更快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不知道的一件事却是,郑芝龙并不是为朱聿键理想而存在的,郑芝龙也有自己的理想。他是个海盗,即使他不再是海盗,而他的血管里也还流淌着一切以利益为上的海盗血液。他只是想保存自己,而隆武帝却几次想要他发兵,这怎么可能成功呢?隆武帝难道不明白,把自己的理想驾于别人的理想之上的后果吗?
也许他临死前还不会明白一句话:海盗终究是靠不住的。
>>>郑芝龙的海盗血液郑芝龙本是福建沿海的一个海盗,因为手中有着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而横行闽海。崇祯初年,福建总督招安海盗,郑芝龙归附大明。后靠着朝廷力量多次剿灭其他海盗而独霸闽海。由于视财如命的海盗习性,在短时间内,他就积累起了巨额财富。富裕起来后,他的野心开始膨胀,特别是当看到明朝已经江河日下时,他的脑袋总在想着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自己辛苦多年独霸闽海到底为了什么。
直到有一天,弘光政权的使者——郑芝龙的拜把兄弟陈谦的到来,才回答了他的这个问题。陈谦是受弘光帝所命,封郑芝龙为“南安伯”,但是,郑芝龙拿到手里的敕书上却写成了“安南伯”。陈谦就笑道:“安南则兼两广,南安仅一邑,你留着券,到时候去南京换诏书,这是晋伯为侯啊。”
这一席话说得郑芝龙抓耳挠腮,对这个拜把兄弟更亲密了。他的那个问题被他的这个兄弟给出了答案,而他也用微笑认可了答案。
一年后,他的弟弟郑鸿逵给他写了封信,说是在逃跑回福建的路上“捡到”了一位皇帝,他希望哥哥能在福建承认这位皇帝,并且辅佐这位皇帝收复天下。
郑芝龙犹豫了,想当初,朱由崧在南京遥封他,他乐意接受。但若让朱由崧跑到福建来,他肯定不干。“山高皇帝远”这句话不仅仅是指你做坏事皇帝不知道,还有一层意思是,你做任何事情皇帝都不知道。
这个被弟弟称为“捡到”的皇帝就是隆武帝,这封信到达郑芝龙手中的时候,隆武帝也进入了福建境内。郑芝龙依旧在犹豫,本来自己在福建生活得很好,整个福建连海里的乌龟都要听自己的,现在突然冒出来个皇帝,自己不是要听他的吗?可十天后,他想明白了,自己虽然有一支军队,几百艘战船,又是有爵位的人,可许多人还是鄙视他,福建许多士大夫就称他为“贼”,很少与他交往。仅凭这一点,他想要以后有更大的作为就不可能。
出身决定了他的理想,同时也决定着他的想法。他在隆武帝进入福建的第十三天后去拜访了这位皇帝,两个人一见面,寒暄一回,隆武帝非常高兴,立刻把郑芝龙当成了复兴大业的干将,而郑芝龙更高兴,因为他得到了一个傀儡,可以号令江南。
郑芝龙虽然是海盗出身,但他对帝王这个东西还是很了解的。在这位武人看来,无论是哪一代的帝王还是哪个帝王,都属昏庸无能之辈。他们好色贪财,不理朝政,不关心天下。这种想法由于出现了惯性,他自然而然地就认为隆武帝也是这样的一个皇帝。
对他来讲,这样的皇帝很好。因为他希望有这样一个“饭桶皇帝”来让自己把持,所以,他就把隆武帝也当成了这样一个皇帝了。
而随着各处潜伏的士大夫们的到来,以及隆武帝制定与执行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开始,郑芝龙发现,这个皇帝有点不一样。比如每天批阅奏折要批阅到很晚,在朝堂上喜欢问一些有时候连他自己都还弄不清楚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指消灭清军的大事。
确切地说,郑芝龙有点倒霉,他有点后悔接纳了这个不是他所想象中的皇帝了。既然这个皇帝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样,他想,我完全可以把他变成那样。
于是,他进献了十个美女,隆武帝给退了回来,并且告诉他:我一心想要收复南京,重振大明,这个时候哪里有心情寻欢作乐?
郑芝龙见此计不成,立即就开始了架空隆武帝的行动。首先,他要隆武帝把自己派进朝廷的亲信封侯拜相。开始,隆武帝还认为这是郑芝龙在尽忠为自己推荐人才,可后来发现,整个朝堂之上尽是郑芝龙的人,他感觉到了危机,就像是一个人坐在一个孤岛上,周围都是汹涌的海水。他开始对郑芝龙的举荐表示了反感甚至当场拒绝。
郑芝龙很恼火,这个时候,他的老师,中国历史上最合格的奸臣马士英来了。他曾把弘光小朝廷搅得鸡犬不宁,当听说福州又出现了一个皇帝时,他就不远万里地跑来,准备继续让这个朝廷鸡飞狗跳。
郑芝龙对这位老师的到来,表示出了极大的欢迎。因为他知道,老师是专权误国的好手,举世无二,这样一个人才,他无论如何都要放在隆武帝身边的。隆武帝不是想要振兴吗?我就要你颓废。
当他把马士英推荐给隆武帝时,隆武帝就跟大臣们商量。商量的结果是,马士英专权误国,当为天下所诛。郑芝龙立即反对,他说马老师在弘光帝死后居然不投靠清军,如今又来到福州,就说明他心系大明。隆武帝认为这是强词夺理,没有理会他。
郑芝龙更加恼火,过不久,隆武帝准备出征,希望郑芝龙配合。所谓配合,无非就是要他的军队当出征的主力。郑芝龙要是配合,他就不是郑芝龙。
但他又不想当面跟隆武帝闹决裂。首先,他觉得隆武帝的出征不过是做戏给江南百姓看,另外,他不相信皇帝会有好东西。他相信自己能把隆武帝培养成败类,之所以现在不成功,是因为隆武帝身边还有几个清醒的臣子,黄道周就是其中之一。他要设法除掉这几个人。
当隆武帝希望他能集中兵力出福建时,他抱怨说士兵没有军饷,仗怎么打?隆武帝一想也是,就说,那就适当地向当地百姓征收点银子吧。
郑芝龙非常痛快地答应了,大张旗鼓地以皇帝的命令征收钱粮,尽可能地让被征收者认为,这些钱粮根本就不会用去打仗。他又努力地让人们认为,这个新政权根本就不会给百姓带来好处,相反,又是一个腐败政权。
隆武帝得知郑芝龙正在给自己拆台后,恼火之下要出关,可又被郑芝龙煽动百姓留了下来。此时的隆武帝只能待在福建了。
郑芝龙又把目光对准了朝堂之上总瞪着眼看自己的那些大臣们,他首先逼走了户部尚书何楷,然后又在半路上把这个曾经弹劾过他的尚书的鼻子割了下来。接着又把张肯堂和苏观生等人排斥出政治权力中心。事实上,这些人根本就不能奈何得了他,但他觉得这些人在朝堂上一天,隆武帝就会清醒一天。果然,不久,隆武帝又要兵分五路准备收复南京。放在头阵的还是他郑芝龙。郑芝龙当然不同意,此次计划又告破产。
确切地说,他是把隆武帝囚禁在福建了。当他摇着扇子去上朝时,许多大臣都敢怒不敢言,只有隆武帝对他始终以冷眼观之。可这又有什么关系?郑芝龙想,现在是天大地大我最大。你不离开福建,我就一直能号令江南。
其实,郑芝龙的愚蠢就在这里,他当时能号令的只有福建一省,其他与清军战斗的各省明军虽然也表示服从隆武帝,但他们保护自己还不足,如何能来效忠隆武?
当隆武朝的后期局势危急之时,福建上下都希望郑芝龙出关,与清军决战。郑芝龙知道,这个时候如果不出战,那以后如何能命令制人?
他只好出战,派自己的弟弟为大元帅,只带了一千多人,但号称一万人。他嘱咐弟弟道:“你出门,当我们看不见你的身影时,你就在那里赏赏风景,保存实力。”
但他弟弟很愚笨,到了仙霞岭驻扎,忽然有一天听到一声喊:“清兵来了。”他扭头就跑,比兔子还快。
隆武帝知道后,不顾郑芝龙的恳求,坚决地削去了郑的爵位。这个时候的郑芝龙已经很怨恨,而他拜把兄弟陈谦之事更让他怒火中烧。
这个时候的陈谦正在浙江鲁王那里工作,鲁王派他充当使者去福建察探隆武帝虚实。他到了福建后,隆武帝派人将他捉了,投进监狱。郑芝龙听说兄弟被捉,便来请求隆武帝放人。隆武帝不但不放,还把陈谦的脑袋给砍了下来。
郑芝龙火了,他同时也发现隆武帝并不是一个好摆弄的傀儡,便由起初的不满变成了嫌弃。他认为在清军紧紧逼迫下的皇帝根本就不能给自己带来什么了。事实上,他打着隆武皇帝的幌子在经济上已经得到了很多好处。
恰在这个时候,郑芝龙的同乡、清军统帅洪承畴找上了他。洪承畴是千古难得一个人才,他一眼就看清了郑芝龙在想什么,无非是想保护住自己的利益,一个海盗还能有什么理想。如果你真要让他坐江南半壁,他心头肯定突突跳,但你若许诺他,可以保住他的财产和军队,他肯定乐得不行。
老乡之间可谓无话不谈,郑芝龙暂时采纳了洪承畴让他降清的建议,当他以虚假的借口从仙霞关退到安平镇时,就已经下定了投降清朝的决心。他之所以要下这么大决心投降清朝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他是个海盗,有强烈的海盗情结。他骨子里没有自主权,他不想让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他希望有一个人能来帮助他保护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先是隆武帝,当隆武帝不行了,当然就是大清朝。
当他的儿子郑成功劝他不要离开福建去北京时,他断然拒绝了。因为在他看来,清军的实力完全可以摧毁自己在福建的一切,既然人家招呼咱们,还答应保护咱们的利益,咱们为什么不笑着迎上?
他后来死在了清军的刀下,原因之一就是他的儿子在他三番五次的召唤下不投降。清军气愤之下将他和他的家人推上了断头台。
郑芝龙的降清似乎并没有给汉人的反清大业带来什么影响,只不过是献出了几张福建广东的地图,让清军**,隆武帝迅速败亡而已。
他独揽了一年零三个月的隆武朝政,到最后却投降了清军。他以为自己不出兵抗击清军就能保住自己在福建的利益,这种想法在许多人看来简直是幼稚可笑。
可是,我们不要忘了,他不过是一个海盗而已。你若要他有理想当然可以,但若要他去实现理想,那简直就是赶鸭子上架。
>>>一对父子,两条道路隆武元年(1645年)八月十四日,郑芝龙不怀好意地将自己的儿子郑森引荐给隆武帝。隆武帝见郑森气宇非凡,就问他天下事。郑森对答如流,最后隆武帝问道:如何能复我大明江山?郑森回答得很干脆:“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
隆武帝很是欣喜,却又很无奈,因为他自己没有女儿,不然,就可以招这位小英雄为驸马。但他想了一个很好的主意,赐郑森国姓“朱”,改名“成功”,并对他说,你当尽心为家,千万不要忘了。
郑芝龙很高兴,因为他安插了自己的儿子在隆武帝身边,而他儿子也很感动,因为隆武帝对自己的器重。过不久,隆武帝又封其为“忠孝伯”,任命他为御营中军都督,赐予尚方宝剑,仪同驸马都尉。隆武帝还经常将其召进后殿,长谈不已。这样的厚待,他老子即使费尽吃奶的气力都得不来,而他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这种待遇使任何一个人,特别是让曾经希望能通过科举考试而报效国家的郑成功真是感动不已,“匡复明室,效忠天朝”这八个字从此就在他心上扎了根。
从各种史料来看,郑成功在与隆武帝接触的前期经常会把隆武帝的一些想法告诉给父亲郑芝龙,所以郑芝龙往往在上朝之前就知道隆武帝想要说什么和想要做什么。
但不久,他就从各种渠道听到了父亲的二心。当然,这种二心只是对隆武帝的不忠,当时的郑芝龙还没有踢开隆武帝去投靠清军的想法。
一天,郑成功入见,隆武帝面带愁容,言语间透露出了对某些人忠心的怀疑。郑成功立即道:“陛下所以忧愁,是不是因为我父亲的三心二意?但您放心,他是他,我是我。我受国恩,义无反顾,必将以死保卫陛下!”
郑成功可并不仅仅是在隆武帝面前表忠心,他又跑到父亲那里,跟父亲说:您既然承认了皇上,就应该尊重他,当以他之理想为自己之理想,皇上如今要恢复中原,您也应该出兵。
郑芝龙大怒,大骂他少管闲事。
这根本就不是闲事,当清军压近福建边境时,郑芝龙与弟弟郑鸿逵提兵出关。隆武帝召见郑成功,郑成功一见面就向隆武帝说:“陛下您应该亲自出关,一来可以让天下百姓爱戴,二来可以摆脱我父亲的威胁。”
隆武帝感动得想哭,他问道:“我能依靠谁出关呢?你父亲还是你叔叔?”
郑成功把他这种天真的想法立即击毙:“陛下,我父亲与叔叔都不是什么忠臣,您应该自己想办法。任何事都不能依靠他人。”
隆武帝根本就不能依靠谁,他看着郑成功:“你怎么样?”
郑成功当即跪下,痛哭道:“我何尝不想保护您出关,可有什么意义?我没有兵没有武器,只能把身体捐出去而已!我的脑袋和血早就是陛下的了,陛下若说一声,我就阵前杀敌,归还给陛下。”
这个时候,隆武帝还能说什么,只好要郑成功回到边关守卫。一天,郑成功与父亲派来的使者吃饭。这位使者是按照郑芝龙的指示要郑成功撤兵的,郑成功当即给予拒绝。
过不久,郑芝龙要投降清军的消息已经满天飞了,郑成功慌忙找到父亲,跟父亲讲道:“整个隆武朝都在您掌握之中,您怎么会忽然想到要投降清军?依我看来,福建广东之地高山险阻,非是北方一马平川。清军虽然骁勇,但绝不可能打进来。我们还可以大开海道,大做生意以供军饷,您为什么要放弃这样的有利条件去投靠清军呢?”
郑芝龙回道:“你懂个屁!如果按你所言,大明岂能一退再退?”
郑成功又道:“先前之朝廷文臣弄权,内部没有团结,皇帝昏庸,外部不能灭贼,如今皇上乃中兴之主,非比其他饭桶皇帝。”
郑芝龙想的自然和儿子不一样,即使一样,他也会寻找借口反驳儿子的观点。因为在他心中早就没有了忠诚的概念,而郑成功却满脑袋忠心。
当他认为分析形势不能打动父亲时,他又从降清后的利害关系来进行规劝:“老虎离开山中还能叫老虎吗?您一离开福建还是您吗?”
郑芝龙当然想过这个问题,但是,清朝答应他会保护好他的一切,老虎如果离开山中还有肉吃,为什么还要在山里受苦?
他当然觉得儿子说的都是废话。当他准备去福州面见清军时,郑成功对父亲的邀请嗤之以鼻,“我只听过父亲教儿子以忠,还没有听过父亲让儿子背叛的。您今天不听儿子的话,他日倘有不测,儿会为您披麻戴孝的。”
但是,他没有等来父亲的不测,等来的却是隆武帝出福建入江西后被杀的消息。他愤怒之下招集了三百多人,跑到海上和清军对抗。最初两年,在强大清军的阻击下,他没有打过胜仗。永历三年(1649年),他跑到了广东揭阳一带活动,先后攻破潮州外围等数十处清军据点,第二年,他的队伍壮大,该年八月,回师厦门。到了永历五年(1651年),郑成功凭借着坚强的战斗意志和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已经掌控了他父亲曾经统一过的地方。
永历五年三月,郑成功以厦门为基地,开始准备与清军对峙。郑芝龙受清军所托,给他写信,希望他能投降。
郑芝龙在这个时候脑袋似乎进水了,当初郑成功没有一兵一卒都不投降,如今有了五六万人马,怎么可能投降?
永历八年(1654年)二月,清朝的顺治皇帝实在受不了郑成功在福建附近的骚扰了,要求郑芝龙摆平这个不孝的儿子。郑芝龙没有别的办法,他在北京虽然不愁吃穿,但清军不让他出北京,他只能写信给儿子,劝他投降。
郑成功懒得理父亲:太讨厌了,我在这里的事业正如日中天,你却要我投降?怎么说都说不过去!他继续发展自己的力量并且骚扰清军。到了永历十年(1556年),他的队伍已经扩大到三十万人,遥尊永历皇帝为正统。
也就是在这一年,郑成功开始了他的战略反攻,但当他正要北上之时,他的部将黄梧投降清军,使多年存储于海澄的粮食和银子丧失殆尽。
这个时候,郑芝龙的信不合时宜地到来。内容有两个:第一,要郑成功投降;第二,如果你不投降,老父亲就没命了。
郑成功大概知道,由于自己的不投降,清廷已经对父亲很有意见了。但他并没有当回事,在当地百姓的支持下,他的恢复能力相当快,第二年八月,他下天台,整个浙江清军震动不已。但同时,清军正在进攻他的老家福建,他只好回救福建,他父亲的信并没有到来,去年的那封信成了父亲给儿子写的最后一封信。后来,郑成功得知父亲遇害的消息后,痛哭不已。原来,他是有孝心的,可偏偏遇上了一个让他忠孝不能两全的父亲。
在福建整顿一番后,永历十二年(1658年),他再次北征。这一次的目标是南京,当初,隆武帝的心愿就是收复南京。十几年后,郑成功准备帮他实现。可惜,收复南京并没有成功,确切地说,是根本就没有打进南京城。有一种说法是,当初顺治皇帝听到郑成功攻打南京的消息后居然哭着要回关外,这有些扯淡的成分。
当然,郑成功收复南京之役的确是那段时期南明朝廷的一次辉煌壮举。在这个时候,永历皇帝正在李定国的东拼西挡中过着日子,而郑成功攻南京,正给了永历帝一种希望,他以为,光明就要来了。可惜,郑成功不是他的光明,自南京战役后,郑成功的军队丧失大半,他只好另谋出路。
关于南京之役失败的原因,当时的南明大将张煌言分析得很透彻,现抄录如下:“(郑成功)围石头城者已半月,初不闻发一炮姑射城中,而镇守润州将帅亦未曾出兵取旁邑,如句容、丹阳实南畿咽喉地,尚未扼塞,故苏、松援兵得长驱集石城。余闻之,即上书延平,大略谓顿兵坚城,师老易生他变,亟宜分遣诸将尽取畿辅诸城;若留都出兵他援,我可以邀击歼之,否则不过自守虏耳。俟四面克复方以全力注之,彼直槛羊阱兽也。无何,石头师挫,缘士卒释兵而嬉,樵苏四出,营垒为空,敌谍知,用轻骑袭破前屯。延平仓促移帐,质明军灶未就,敌倾城出战,兵无斗志,竟大败。”
如我们所知,郑成功在南京之役后被清军挤压得无处藏身,只好向海外发展。他收复了台湾,成为中华民族的英雄,永历十六年(1662年),他突然去世。这一年,远在中缅边境的大将军李定国也病逝。
明帝国就真的灭亡了。
郑芝龙与郑成功这对父子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当初,郑成功在南京弘光朝就想以考试得到朝廷认可,为朝廷效力。可郑芝龙却想帮他买个官当,他大为斥责父亲的荒唐。大概在这个时候,就注定了父子两人以后的道路肯定不会相同。
父亲是想通过利益来换取利益,儿子是想通过光明正大的手段来换取在上者赞赏的忠心。特别是当爱才如命又善于感动人的隆武帝的出现,更让郑成功决定把这种思想发挥开来。
他在福建沿海活动了十多年,的确给清军惹了不少麻烦。收复台湾,也让我们有了歌颂的民族英雄。但真正应该让我们记得的是,他对大明至死不渝的忠心,这种在那个时代几乎已经绝迹了的东西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