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老人的愤怒万历二十年(1592年)二月十八日,宁夏总兵张维忠乘着轿子,擦着汗赶往宁夏巡抚衙署,想和已经冲进巡抚衙署的军锋刘东旸谈一下,希望他能放下武器,不要造反。当张维忠走到离衙署还有一段距离的时候,刘东旸的手下就将他的轿子掀翻,把他揪到了衙署里。张总兵一向以“懦弱无能”盛名军中,又见刘东旸早把活捉的巡抚党馨一刀砍了,他立即就跪在了地上,魂不附体。刘东旸很鄙夷地把他揪起来,跟他说,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反吗?
张总兵不知道,但他还是知道万历十年(1582年)以来,军人似乎都喜欢上叛乱的事情。比如万历十年宁夏灵州土军杨文遇之乱;万历十一年(1583年)山西灵武关军士李现之乱;十六年(1588年)延绥神木军士之乱……张总兵很可能按照某种年岁规律猜测出,万历二十年(1592年)的这场军人叛乱是天数。但刘东旸告诉他,跟天数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之所以造反,是因为党馨这个混蛋把该发给士兵的粮食偷吃了。党馨已死,张总兵自然不能问出是否确有此事来。刘东旸似乎也不需要他问,只是告诉他,去把我们造反的事情告诉朝廷,至于原因,可说可不说。
九天后,叛军攻克了陕西境内的四十七个城堡。三边总督魏学曾招降不成,只好动用武力,把叛军逼在了宁夏城镇内。几天后,朝廷知道了宁夏叛乱。
万历皇帝不再断头,我们不得而知此人为什么对打仗有这么大的兴趣。他亲自与内阁、兵部商量对策,并且仔细询问了叛乱首领的情况。在各种各样渠道得来的资料会合下,这起军人叛乱事件的经过呈现在了万历皇帝的面前。
杀死巡抚的刘东旸本是一个蒙古鞑靼部人哱拜的拜把兄弟,哱拜早在嘉靖年间就因为家族争端而投降了明朝,凭着一身蛮力在边境上屡立战功,在万历五年(1577年),他就在朝廷的默许下建立了一支自己的武装。万历十七年(1589年),他以老朽为名,将宁夏副总兵之职交给了儿子哱承恩。父子两人掌握了大量兵力,并且积攒了大量财富。
事情的直接起因是,被杀掉的巡抚党馨很瞧不起这对鞑靼父子。兵乱爆发一年前,洮河有少数民族骚扰,巡抚党馨向朝廷建议派大将郑洛去处理此事。当郑洛要宁夏方面调兵去甘肃时,党馨派了一个叫土文秀的前去协助。已经告老还乡的哱拜跑到巡抚衙署跟党馨说,土文秀打个小仗还可以,这么大的阵仗,我觉得他不成。我和我儿子去吧。
当时郑洛也在场,对这个鞑靼人的忠心很感动,立即应允。党馨却不舒服起来,他想的是,这个老家伙已经告老还乡,还在这里唧唧歪歪地干预军事,到底谁是老大?
当军队出征时,哱拜气得鼻子都歪了。党馨发给他的马匹不但不能骑,恐怕还得调出几百名士兵照顾这群病马。宁夏镇多余的军马没有巡抚命令,谁也调动不了。党馨自然就没有下这样的命令,哱拜和他儿子只好带领自己的士兵去甘肃。
可这一次西援甘肃,让他对明朝军队有了新的认识。一路上,他发现自己的军队虽然牵着马,但一遇到战斗,明显就看出来其他各镇的明军战斗力和自己的士兵相差太远,他有些奇怪: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士兵怎么就这么饭桶。支撑这庞大帝国的士兵都如此饭桶,我的士兵如此精干,为什么,我还要为饭桶效力?
当然,他这只是不解,如果在这个时候,他有一定认识的话,无非是:老子以后不为饭桶效力了。而让“不但不为饭桶效力,还要让饭桶滚蛋”的思想成熟的却是下面几件事。
第一件:土文秀与哱拜的义子哱云总觉得自己是做大将的材料,但巡抚党馨却一点也没有看出来,所以不给升职,这是第一股怨气;第二件:哱拜的儿子哱承恩在没有征得一位女子的爹的同意下把这名女子娶回了家,党馨得知后打了这位军人的屁股,这是第二股怨气;第三件事:哱拜从甘肃回到宁夏后,党馨不但不为他表功,还抱怨他与他的士兵吃了太多的粮食,以至于现在没有粮食发给下面士兵,哱拜气得死去活来,这是第三股怨气;第四件事:冬天来的时候,党馨似乎忘了士兵该穿厚点了,棉袄没有发下来,士兵们大怒,这是第四股怨气,也是最为严重的一股。
于是,他让自己从前的手下兼跟自己喝过鸡血的兄弟刘东旸造反。并且,很快得到了成功。当万历皇帝和大臣们在北京商量对策的时候,刘东旸已经成了总兵,被打了屁股的哱承恩也荣登副总兵之位,屡屡得不到升迁的哱云、土文秀也得到了升迁,这些人把自己封了一个很满意的职位后,就共奉哱拜为一把手。可以说,哱拜愤怒了,他要和明朝分庭抗礼。
万历看完了这些资料,大为不解。他问,这几个造反不怕死也就罢了,难道下面的士兵也不怕死?只不过是几件棉袄,为了几件棉袄就不要命了!
有大臣心里说,皇帝您天天在深宫里哪里知道,咱们大明朝边防军士兵的待遇和欠饷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了,从您祖宗正德开始到现在,几乎平均每一年都有兵变。只不过这次比较严重罢了。
万历皇帝见没有人回答他,想了想说,这个党馨是个好官,值得表扬。但这个三边总督魏学曾不怎么样,撤了他。
有大臣立即说,皇上,人家把叛军阻遏在了宁夏城,功不可没。
万历皇帝想了想,道:这个小子居然要招降人家,简直是胡闹,你们赶紧拿主意,平定这个鞑靼老头。
金口玉言,大臣们马上揪着胡子想对策。经过几天的整理,万历皇帝看到了这场仗应该如何打的几种方略。
兵部尚书石星在经过知己知彼的认识后,向万历皇帝说,哱拜此时的力量已经非同小可,一时很难荡平,还是用水攻。因为宁夏镇城要比黄河水位低,只要布置得当,效果显著。万历皇帝觉得这有点残忍,就看第二种方略。
第二种方略是浙江道御史梅国桢提出来的,他说,想要平叛老头哱拜,只能起用原总兵李成梁。因为向朝廷放眼一望,会打仗的找不出来了。
第三种方略是甘肃巡抚叶梦熊提出来的,他似乎是针对梅国桢而发的,他自己就是朝廷命官,愿亲自率兵征讨宁夏叛乱军。
万历皇帝大喜,觉得满朝人才济济,立即让李成梁走马上任,又准备让叶梦熊与魏学曾会合。万历皇帝在那段时间容光焕发,下旨,谁若能捉住哱拜老头,封伯爵世袭,赏银万两。
但是,过了很久,明朝士兵们连哱拜老头的影儿都没见到。万历大惑不解,魏学曾跟他解释说,实在没有办法,哱拜这老头和边境外的蒙古勾结,我一进攻,蒙古的骑兵就骚扰我们后方,我们真是顾头就顾不了尾啊。
万历恼火,纯粹跟我捣乱!于是又立刻命宣府、大同兵马助战。兵部尚书石星又建言,可让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率领。
万历皇帝的调兵遣将并没有让局势好转,哱拜老人命人进攻陕西,陕西方面哭着向万历皇帝求援。这年的六月,万历皇帝跟大臣们说,我当初就说魏学曾这人是个废物,你们看,都四个多月了,他在宁夏干什么呢?
这个问题还真把朝廷中的大臣们问住了,有大臣就说,是不是他的权力不够大啊。您想,几路兵马聚合在一起,将领之间肯定有怄气的时候。万历皇帝皱了皱眉,那好,我再赐他尚方宝剑,如果将帅有不听他号令的,立即砍脑袋。
魏学曾拿着尚方宝剑,激动得直哆嗦。手下也直哆嗦,可就是攻不下宁夏城,也遏止不了自己的后方被蒙古骑兵骚扰。原因只有一个:他就是一个饭桶!
魏学曾不知是大脑进水了还是实在不喜欢打仗,他居然给万历皇帝写信说,还是招安吧。万历皇帝生气了,这一气真是非同小可。气得直骂。在此期间,各路大军都赶到了宁夏城,李如松率领宣大兵团抵达宁夏城南,从而切断了哱拜老头与蒙古骑兵的联络。更狠的是叶梦熊,调了神炮器四百车到达了宁夏城不远的灵州。一个月后,魏学曾被万历皇帝召回京城,扔进了监狱,并任叶梦熊为总指挥官。
万历觉得国库有点支撑不住了,希望叶梦熊能速战速决。而叶梦熊经过几天的观察后发现了几个问题,第一,军令不严;第二,军饷不发;第三,监军太监太不是东西。万历得知此事后,下令:有敢违抗叶长官军令者斩,重赏军卒,把监军太监调回京城,扔进监狱。命梅国桢为监军。看着国库一天一天空虚下去,万历皇帝给叶梦熊捎话,必要时可放黄河之水灌它。
叶梦熊果然听话,先是在宁夏城四周筑堤,这样做的目的是不让河水外溢。到七月十七日,一千七百多丈的长堤筑成。宁夏城里的哱拜老人看见明朝士兵在城周围修东西,不明白他们在干什么,等到大堤一成,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时候,他傻了。到了八月初一,宁夏城外水深已达八尺;黄河之水冲刷着城墙,东城很快坍塌百余丈。明军虽然没有从这个大口子冲进来,但哱拜老头着实吓出了一身冷汗。
八月十二日,叶梦熊派人向哱拜老头投了一封信,让他在三日内开门迎接自己进城。哱拜老头觉得叶梦熊有毛病,断然拒绝了。他之所以觉得叶梦熊有毛病,是因为在边境线上,还有他的兄弟——河套部的骑兵。
但一切都是梦,当八月二十一日,这些骑兵准备向宁夏城外的明军进攻时,李如松一鼓作气把这群骑马的家伙赶出了塞外。九月,叶梦熊发动了对宁夏城的总攻,经过三日激战,攻下了南城,剩下孤零零的大城。哱拜老头依旧不投降,在这个鞑靼看来,投降就是对自己和自己祖宗的侮辱。
这时,梅国桢使用了一反间计,彻底地离间了哱承恩和土文秀与哱拜的义子哱云还有刘东旸之间的关系,使得几人自相残杀,大城很快被攻破,叶梦熊斩草除根,杀了哱拜全家。
万历皇帝知道后大喜,十一月,叶梦熊班师回朝。在浩荡的凯旋之师扬尘舞蹈之时,大明的国库已经见了底。
有人说,平定哱拜之乱,大明在西北边境大振了国威,使得沿边的蒙古各部慑于威势而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敢轻易入塞骚扰。但另一方面,张居正推行改革所缓和的严重的财政危机在此征讨后又加剧,社会秩序动荡不安。据统计,平定鞑靼老人哱拜之乱的战争花去了二百多万两白银。
当然,这位鞑靼人的叛乱根本就没有招安的可能,所以只能用战争手段来解决。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深宫中的万历皇帝显然是在炫耀自己的帝国,要不然,为什么在其他事情上他实施断头政治,而在战争上,却不断头?
他平定鞑靼人的叛乱完全是出于炫耀之心,他可以在帝国的其他方面放任自流,但在战争上,却从不马虎。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这位躲在深宫里的皇帝有一种阴暗心理:既然我不能文治,那么,我就炫耀我的武功。
>>>抗倭援朝万历十九年(1591年)四月,万历皇帝听到了这样一个消息,弹丸之地的日本想要从海上进攻中国,万历皇帝笑了半天,几乎直不起腰来。但笑归笑,他绝对不是夜郎自大的皇帝,笑完后,他立即命令沿海一带加紧防守,倭寇并没有来。第二年五月初十,朝鲜国王送来消息说自己现在已经不是国王了,原因是倭寇占领了他的老窝。同时还把倭寇首领丰臣秀吉的宏图告诉了万历,在这份宏图中,丰臣秀吉展望了未来,准备灭掉明朝,并且已经把天皇住北京、他住宁波的住所问题都作了详细的展望。
如果不是白痴,任何人见了这样一个弹丸之地的军事领导者的宏图都会笑个半死。万历皇帝很可能就在深宫中笑成这样子,他不明白,丰臣秀吉是智障患者还是有妄想症。但这并不是他考虑的问题,他当时考虑的问题就是,必须要援助朝鲜,让倭寇滚出朝鲜去。
有大臣认为,此事还需要谨慎对待,朝鲜和日本这几年的关系并不一般,很可能是联合着要陷害中国。万历皇帝大怒,朝鲜一向与我朝友好,他现在被欺负了,难道我们不应该帮吗?
他几乎是笑着的,当成玩笑似的在该年六月初二命辽东抚镇发兵应援朝鲜,这支军队在一个月后的七月初七被丰臣秀吉击败,只逃回了统帅和几个做饭师傅。
万历觉得有意思,原来倭寇不能太小看啊。与此同时,朝鲜方面请求明朝出兵并且把倭寇赶走的使者排着队来求万历皇帝。万历皇帝更觉得有意思了,好啊,那咱们就玩一把大的吧。
命兵部侍郎宋应昌和正在宁夏平叛鞑靼人的李如松带兵东征,本来,这件事情就将按照万历皇帝的思路进行下去了。可他看错了宋应昌,此人是个不折不扣的饭桶。早在山东当巡抚时,他的饭桶本色就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时,时有倭寇沿海侵犯,他找人收购鸡蛋。手下人对此不解,他昂首挺胸地解释说,等倭寇船只离岸不远时,我们把鸡蛋扔到船上,鸡蛋一碎,他们肯定站立不稳,束手擒来。
这样一个人根本就不可能按照万历皇帝的本意和倭寇开战,所以,他出征前就派了一个手下去和倭寇谈判,说是休战五十天。把丰臣秀吉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仗还没有打,何来休战?
其实,宋应昌在等李如松,不是等和李如松一起杀敌,而是等李如松一个人杀敌。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初五,李如松率明军近四万人进驻朝鲜顺安县,第二天,抵达平壤城下并将城里的倭寇包围。正月初八,李如松下令攻城。一场决战开始了。
仅用了一天时间,平壤被攻克,倭寇逃出平壤城。李如松这个时候似乎每一毛孔都充满了力量,敌人跑得越快,他追得越猛。该年一月二十七日,在碧蹄馆,李如松冒险轻进,终于败北,李如松觉得对不起皇上,请求回京,派别人来代替自己。
万历皇帝收到李大将军收复平壤的捷报还不到一个月,就又收到了这位将军的辞职请求,有些恼了。国库空虚啊,你把仗给我打成这个样子,居然还想回来?!
事实上,李如松并不是真想回国,他是觉得当时形势下,本朝已无法再发动第二次强有力的攻击,倭寇方面同样如此。所以,在碧蹄之战后,双方只好谈判。从战场到谈判桌,历来就是战争的过渡形式,远在万里的万历皇帝看着国库所剩无几,很不希望这种过渡,但的确又只好看着它过渡。
这个时候出场的就是那位想用碎鸡蛋让倭寇站立不稳的宋应昌,这种人打仗没有本事,但非常喜欢议和,虽然议和的本事也高不到哪里去,经过两方谈判,达成了四点协议。按照协议规定,四月十八日,倭寇放弃了占领的王京南撤,朝鲜汉江以南千余里故土得以收复。
丰臣秀吉返回日本,只留下了一名大将在朝鲜釜山,他的宏图没有实现,气得每天晚上都失眠。
万历皇帝觉得战争似乎就这样结束了,有大臣向皇帝进言,说,如今朝鲜已经光复,朝鲜国王没有必要再回去,我们可以另立一个国王来主持朝鲜。万历皇帝坚决不能接受。他跟朝鲜国王说,放心,虽然有人跟我讲,你已经没有必要再回国了,但我中华本仁义礼仪之邦,帮忙是帮忙,国王这个位子,还是属于你的。
我们无法想象,朝鲜国王当时的心情,但可以肯定是万般感恩。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万历皇帝下令:在朝鲜的一切明朝军队全撤回。事实上,远在日本本土的丰臣秀吉在失眠的时候已经准备第二次开战了,而万历皇帝却得意洋洋地将所有明军全部撤回。万历皇帝之所以这样做,兵部尚书石星造的孽最大。此人是个完全主张与日本议和的人物,如果说他喜欢养老虎,一点都不过分。
那么好吧,万历皇帝也觉得对一个小倭寇斩尽杀绝有辱大国风范,就让石星去谈。石星给出的条件是:倭寇们要全部撤出朝鲜,大明帝国加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丰臣秀吉同意了。
石星高兴异常,报告万历皇帝,说倭寇也爱慕虚荣,花了这么大的代价进攻朝鲜,原来只是为了希望咱们封他为国王。
石星是个白痴!
当然,当时的明朝上下都有点犯晕,他们不知道在丰臣秀吉上面还有一个天皇,丰臣秀吉就像是中国的大太监一样,权力无论多么大,也不会有凌驾在天皇之上的心。况且,天皇也不过是个摆设,是倭寇人民心中的一个活祖宗。真正的大权都在丰臣秀吉手上呢。
谈判似乎非常的浪费时间,近四年,谈判还没有得到圆满的答案。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丰臣秀吉再度归来,比第一次入侵朝鲜更猛烈。
万历皇帝大怒,先把主张和解的石星扔进监狱,然后再处决。随之派遣两员大将再出朝鲜。万历皇帝原本想继续委派李如松任备倭总兵,但李将军当时正与辽东鞑靼作战,战事吃紧,不久后,李如松在一次捣巢作战中中了土蛮人的伏击殉国,这是那个年代里最不幸的事件之一,从此后,这位名将就不再被人提起。
第二次援助朝鲜,蔚山战役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此战役之前,两方都不敢有太大进攻动作,而在此之后,倭寇开始反攻。此战役发生在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十一月,明军分三路围攻蔚山。左路是杨镐、李如梅;右路是麻贵、李芳春;中路高策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方面向南挺进,一方面采用打援战术,阻止倭寇的另一支来支援蔚山。
这是一个周密而必能取胜的计划,因为当时的明军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武器装备上都远远胜于蔚山的倭寇。十二月二十三日,总攻开始。黎明前的一次突袭蔚山城成功,城内倭寇大半被歼。他们逃回岛山,坚守待援。第二天,明军开始围攻岛山外围,步兵连破日军新筑的外围三寨。这三道防线一破,日军坚壁据守,不敢复出。
中午时分,明军攻抵岛山寨下,裨将陈寅率领浙兵,在枪林弹雨中奋勇攻坚,连破岛山寨二重栅门,就在明军将要攻击最后一重栅门、眼看平壤大捷再次重演时,总指挥官杨镐忽然命令立即停止,士兵们还不知是怎么回事时,杨镐派出的一队人开始在敌人的颤抖中于战场上割敌首级,为的是报功。
大家一乱,自然无法再组织进攻了,致使阵脚稍乱,攻击受阻,只好鸣金收兵。
日本方面就在此时传出了让杨镐心惊胆战的消息,五万陆军已经陆续从日本本土向朝鲜开过来。此时的明军减员非常大,弹药供应也渐渐捉襟见肘,明军只好由攻势转为守势。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明军统帅部决定撤军。然而,在日本援军的追击下,明军撤军失控,阵营大乱,死伤无数。
万历皇帝大怒,咆哮。将总指挥官杨镐调回,顺便将他打进大牢,听候审判。这时明军的军事指挥大权完全落到了兵部侍郎邢玠手中。远在朝鲜的明军虽惨遭蔚山之败,但张居正改革整顿后的军队恢复能力却令人刮目相看。仅用了八个月时间,邢玠就开始了对倭寇的第二次攻击。
此次攻击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九月开始,分水陆两道,对沿海日军各处要塞同时形成压力,促使敌各处守军以及海路不能互相支援。九月底,陆军在海军切断了日本的大好时机下,先攻取了晋州,转眼又拿下临近大海的泗州。日本人此时被打傻了,居然临海设防。他忘了自己的海军已经被大明水师打得不敢在海上露一下面。
总指挥官邢玠派人调来大炮,准备把临海死守的倭寇打成炮灰。谁想,老天不长眼,明军的大炮突然炸膛,并引起大营火药库连番爆炸。倭寇趁势冲杀过来,将明军又赶出了泗州。
苍天瞎眼以后,两方又进入了拉锯状态。日本人龟缩在自己所占据的城市里,不露面。明军又攻不下来。一年后,战争形势发生了变化。先是大明水师进入对马海峡。日本海军消失得无影踪,日军的后勤补给就成了大问题。而万历皇帝源源不断地将粮食、军火、后续兵员送往朝鲜。
日本败局已定,一向爱面子的丰臣秀吉只好收手。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八月十八日,这位想要把自己的住所挪到宁波去的日本人死掉了。日本趁势宣布,我们的首领死了,战争该结束了。不然,我们绝对要打到底。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十一月十五日,倭寇全线撤军。万历皇帝下令,要痛打落水狗。所以,在日军撤退过程中,明军全线追击。陆军斩杀倭寇无数,海军全歼日本第五军。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四月,总指挥官邢玠带着大部队回国,第二年十月,万历皇帝下令,大明帝国所有在朝军人全部回国。抗倭援朝战争在历时七年后正式结束,丰臣秀吉写给他小妾的那句“我定要在白发全生之前征服唐(大明)”则成了千古笑谈。
从大明朝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角度来讲,抗倭援朝是绝对可以大书特书的。但从万历本人来讲,他的炫耀之心让大明帝国花去了七百多万两白银。另一方面,远在北方的努尔哈赤开始趁着明朝对自己不设防的情况下兴起。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四月十五日,万历皇帝来到午门城楼,接受朝贺,这是他许多年后第一次和大臣们遥遥相望。被俘的倭寇六十一名被就地正法,一个月后,万历皇帝下诏,通告此次东征的缘由。最后,他说,背信弃义者必戮!和当年汉武帝说的“虽远必诛”有异曲同工之处。
>>>镇压杨应龙杨应龙和他的祖先从唐乾符年间开始就在地处四川南端的播州生活,按照明制,在此地区设置土司,到了万历年间,杨应龙因为世袭的缘故,成了播州的最高领导人——宣慰使司。万历十四年(1586年),因为他总是帮助明朝镇压其他地方的叛乱,又经常挑选上好的木材给皇宫造房子,所以,万历皇帝就又授予了他指挥使头衔。
但此人的确不怎么样,十分喜欢杀人。当地百姓痛恨他的统治,可因为他手里有强兵壮马,不但是当地百姓,而且临近他的四川官员也不敢拿他怎么样。此人倒是个“给脸就登鼻子向上爬”的人,他看到周边没有人敢对他大声说话后,就有了想要当四川王的野心。
这显然就是想要谋反,万历十七年(1589年),他部下向朝廷告发他要谋反。在镇压鞑靼人叛乱中表现很好的叶梦熊来了脾气,跟万历皇帝说,剿灭这厮。
四川方面不干了,因为它离杨应龙最近,一旦打起来,首先遭受损失的就是四川。四川官员主张招安。争了一年后,贵州地方发生了叛乱,四川巡抚李化龙赶紧请皇帝不要征杨应龙,要杨带兵去剿灭叛乱。
万历皇帝觉得这件事有点古怪,就让四川方面把杨应龙弄到重庆审理一下,杨应龙倒是很合作,去了重庆,对簿公堂后,杨应龙忽然发现自己所犯的罪行是应该被斩首的。但他拒绝死,表示愿意以两万两银子买自己的命。万历皇帝得知后不想允许,可朝鲜方面却来了使者,说自己的国王被倭寇欺负了。杨应龙得知这个消息后,跟皇帝说,自己愿意戴罪立功去朝鲜打倭寇。
万历皇帝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答应了,杨应龙被放回了播州。但不知为什么,万历皇帝马上又反悔了,下令不准杨应龙去朝鲜,又调黄继光为四川新巡抚。此人一上任,连下级官员准备的大餐都没有吃,就立即下令提杨应龙再次审理。杨应龙又不是傻子,所谓重新审理就是想直接砍他脑袋,他在播州,拒不去重庆。
黄继光的脾气十分的不好,杨应龙既然抗命,那他只好围剿。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他率三路军队来围剿杨应龙,杨应龙表示愿意跟他回重庆,当黄巡抚丧失了警惕后,杨应龙突然发动攻击,其中一路全军覆没,黄继光才当了一年的巡抚就被撤职。
杨应龙大胜一场,胆子更是大起来,准备进攻四川。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三月,马上要准备去朝鲜的邢玠奉万历皇帝的命令来到四川,他给杨应龙摆事实讲道理,并举出了前不久被朝廷杀掉的哱拜的例子,意味深长地告诉杨应龙,到时候你想死都来不及啊。
杨应龙给邢玠奉写信,说,啊呀,我真是差一点失足啊。我错了!
该年五月初八日,杨应龙身穿囚服把自己绑起来到了和邢玠奉约好的地方,痛哭不已,认为自己不是东西。邢玠被感动了,跟万历皇帝说,我看此人当初只是一时糊涂。而且朝廷正在用人之时,国库也空,让他交点钱,并且把他儿子押在重庆当人质,再革了他的职也就算了。
万历皇帝当时正在关注朝鲜战争,对这样的处理方案还算满意,就同意了。临时在播州不远处的一个地方设立了一个官员,意思是让此官员担当治理播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可谁都能看出来,杨应龙这是在耍花招。他看到邢玠带了那么多兵马来,肯定要假装屈服的。当邢玠一走,他更加变本加厉起来。原因很简单,他还掌握着播州的军队。
四川方面和那个新设置的长官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杨应龙见自己这么闹,都没有人管,索性演习一下当皇帝吧,他开始穿起了龙袍。不但如此,他当初答应给朝廷的钱一分也不给,正巧被押在重庆的儿子忽然死了。他更有了借口,以不懂生理常识的口吻跟朝廷说,想要银子吗?把我儿子弄活。
万历皇帝生气了,他又听说杨应龙开始不断地袭击四川南部、贵州、湖广一带。可是当时朝鲜战事吃紧,万历皇帝有点顾得头顾不得尾,就对杨应龙的这种混蛋所为尽量忍着。万历皇帝当时只想一件事:你给我等着!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朝鲜战争胜局已定,万历皇帝拨白银让贵州巡抚江东之征剿杨应龙。这位巡抚所领官兵一遇到杨应龙的军队,就像耗子见了猫一样。结果全军覆灭。江东之跑回贵州屁股还没有坐热,就被罢官。
该年四月,朝鲜战争结束,万历皇帝马上调在朝鲜战争中表现十分出色的大将刘??从朝鲜直接赶往四川。杨应龙先发制人,在官军到来之前,以八万兵力分头进犯四川,并且攻占了军事重地篡江。重庆急忙把他儿子又挖了出来归还了他。
万历皇帝得知此事后,大怒,将尚方宝剑交给前四川巡抚,现任兵部侍郎之职的李化龙,让他尽力行事。并告诉兵部,哪里还有兵,都给我调去播州。
过不久,大将刘??赶到,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初,李化龙开始部署对杨应龙的大反攻。杨应龙的死已经绝对不能避免,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李化龙将所有明军分为八路,大将军刘??部被确定为夺取杨应龙占领的篡江。杨应龙知道此人是个不要命的主儿,所以派重兵防守刘??。万历二十八年二月十五日,刘??对杨应龙发动了总攻。他果然是个不要命的主儿,挥舞着大刀冲入敌阵,杨应龙的部下一声喊,四散而逃。
杨应龙只好逃回到老巢的前门——娄山关。他在娄山关前大肆布置了一番,刘??追来,攻破。四月初,杨应龙率仅剩下的苗兵出城想与刘??决一死战,刘??不理他,用计将其歼灭大半。杨应龙又跑回自己的老巢,也是最后一道防线——海龙囤。
五月十八日,二十万明军将海龙囤围得水泄不通。八路大军连番进攻,如果不是恰好雨天,杨应龙恐怕会提前两天死掉。
到了六月初四,天晴了,李化龙下令二十万大军集体攻击。还是刘??,身先士卒攻下了海龙囤外城,杨应龙实在弄不明白上辈子欠了刘??什么,今世还得如此惨重。他当夜想要组织一批敢死队,但拿出了数千两银子也没有招募到一个人。
他不明白,在这个时候,人对自己的性命看得比天下任何东西都重要。据历史记载,杨应龙这个时候搂着自己的妻子号啕大哭。他的泪痕未干,冤家刘??就带兵破城而入,杨应龙只好去死,跑进自己卧室,并点燃了一把火。
距离八路大军来征剿他已经一百一十四天,他的两万兵士因为他的混账所为而付出了年轻的生命。
该年年底,李化龙班师回朝,押着被活捉的叛乱头目抵达京师。万历皇帝又来到午门城楼与大臣们遥遥相望,下了处死人犯的命令,并且还欣赏了一会儿。
其时,北京城的温度已达到零下,万历皇帝在凛冽的寒风中观看处死死囚的表演却一点也感觉不到冷。谁也搞不明白,朝廷正规公文已堆积如山在御案前,他却冒着被冻感冒的危险来观看处决叛将的仪式。
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一点,万历皇帝之所以要平鞑靼老人,之所以要出兵朝鲜,之所以要镇压杨应龙,除了对方的不文明所为外,皇上也有炫耀之心。不然,他不会接二连三地欣赏处决犯人的场面。
欣赏处决犯人的场面是万历朝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当万历皇帝在午门城楼上端坐,下面循序走过被打得死去活来的战犯,万历皇帝一声令下,或是人头落地,或是血肉横飞,在战犯们的惨叫声中或是掉到地上的人头脸上的可怖表情中,万历皇帝心满意足地走回深宫,从已经布满了灰尘的御案前走过。这种从容,恐怕也只有天朝上国的万历皇帝才有。
杨应龙家族在播州绵延了八百余年,如果不是他,杨氏家族还会更久地待在那里。我们不得而知,杨应龙地下的祖宗听到这个消息后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形,而在阳世,播州从此再也不姓杨了。
镇压杨应龙,朝廷花了两百多万两白银。张居正改革所留下的七百多万两白银就这样被万历皇帝轻松地花掉了。
杨应龙的冤家刘??在回到朝廷后,万历皇帝并没有赏赐这位功劳第一的大将军,反而以一点点小事将其免职。这是一个谜,至少到现在来讲,我们还不明白,万历皇帝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刘??。当初,这位大将军在朝鲜战场的优秀表现以及从朝鲜昼夜赶往播州的辛苦,人所共知。
万历皇帝更不可能不知道这位骁勇善战的刘大将军对朝廷的忠心程度,几年后,云南、四川叛乱再起,万历皇帝想了想满朝武将,一下子就想到了这位刘大将军。
就在刘??被免职回到老家的时候,几乎是他一个人打下来的播州施行了改土归流政策,所谓改土归流,就是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委派明朝官员,建造兵营,兴办学校,编造户口。也就是说,撤销土司,由朝廷派官员直接管辖此地。
据说,把播州改土归流是万历一朝的盛事,实为唐宋以来一大伟绩。但是,如果我们透过这一盛事,就会看到这样一件事实:改土归流后的播州并没有宁静下来,后来四川南部的叛乱或多或少跟播州有一点点关系。如果一定要说它是一壮举,那很可能是给后来入关的清朝的改土归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杨应龙的武装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与官兵——即使是四川方面的官兵相提并论。他虽然自己得意洋洋地认为,官兵的战斗力微不足道。那是因为当时四川方面不想把战事扩大,另外,进剿他的几个明朝官员失算了一点。他进攻四川攻下篡江也并没有万历皇帝想得那么严重。杨应龙本就是一鲁莽武夫,史实表明,他得到篡江后,并没有好好治理。这样一个人,即使朝廷不去剿灭,他也会自动灭亡。在整个杨应龙集团内部,其实并不团结,他的几个下属联合告他要反就是明证。万历皇帝不过是显示一下天朝国威,就花去了二百多万两白银,值得与不值得,无须赘言。
平叛鞑靼人哱拜,从万历皇帝开始不赞成用黄河水淹宁夏到最后鼓励用,可以看出,明朝军队的战斗力已经低到何许程度。这场平叛如果早这样打,其实根本就用不了那么长时间。也自然就花不了那么多白花花的银子。这期间自然有魏学曾的无能,但也有万历皇帝的玩耍之心。
第二场战争——抗倭援朝,无论从当时来讲,还是现在的角度来看,都是必须要打的。哪怕打到大明亡国,也坚决要打。万历皇帝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出了大国君主的风范,不夜郎自大,又谨小慎微。和后来清朝的几位割地求和的皇帝相比,万历皇帝几乎与神同等。
无论怎样,被后人称为“三大征”的这三场战役(战争)都取得了胜利,也让明帝国被周边少数民族或国家刮目相看。但是,国库的银子没有了。作为皇帝,万历皇帝自然要想办法把银子补回来,从哪里补?自然从老百姓身上。
明朝的老百姓和明朝的国库一样并不富裕,如果你总是向一个穷人要各种各样的钱,他要么去自杀,要么造反。但万历皇帝不知道这一点,他以为我为你们打了三个大胜仗,你们身为我的子民应该感到自豪,要你一点钱又算什么呢?
自豪不能当饭吃,老百姓深深地懂得这一点。万历皇帝可能也懂得这一点,所以,他就派出了一群太监去找钱,这群太监就是矿监税使。